返回首页胶东头条

法治思维破难题—让老百姓安居乐业

2023年03月14日 06:32

  烟台时刻3月14日讯 (融媒体记者 王钧)2023年3月初,莱山区初家街道陈家村正热火朝天的进行着第二套安置房的选房工作。

  选房现场由于号牌问题,一位村民和工作人员一直处于纠结的状态。

  此时,现场服务的律师王红光给出了解答,原来她的第一套房子选完之后剩余的面积很小,不够一套房,她就把这个房子的剩余面积和亲属之间进行了面积流转,她把面积转给她公公,这样只能拿她公公的顺序号来选房,她自己的房子就没有选房权了。

  得到明确的解释后,村民很快明白了问题在哪,选房工作继续按序进行。

  2013年,陈家村启动了棚改搬迁计划,按照之前与开发商的约定,村里的B地块必须全部拆完,才能给村民交付安置房,而开发商早在2019年就已经将安置房建好,但由于B地块一直未拆净,百姓们只能眼看着现成的新楼却无法入住。

  2022年,王红光律师带领他的律师团队正式入住陈家村,短短两个月,实现了陈家村B地块的清零工作,在外躲迁九年的老百姓们,终于收到了他们的第一套安置房。

  村民们的高兴,来的并不是那么容易,因为要为搬迁做法律服务,怎样破局并不简单!

  王红光在2019年开始接触农村棚改搬迁,他说当时每个县市区农村搞棚户区改造的,都是拆了个七零八落,每一个村都有尾留户,只要拆不成净地,有尾留户,这个地就挂不出去,老百姓就只能长年在外躲迁,最长的有16年、17年。

  搬迁中总是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补偿的是不是不合理?

  为什么说这是违建?老人不在了,子女怎么搬迁办证等等这些问题。

  王红光除了要带领团队一一解答外,还需要想办法做好服务,让老百姓的搬迁不麻烦。

  在陈家村二套房的选房现场,一位村民关于已故父亲的房子如何办证过户的问题咨询王红光。

  据了解,这也是陈家村普遍存在的问题。

  为了能第一时间给老百姓答疑解难,王红光当场拨通了相关部门的电话,进行咨询。

  【王红光&记者】

  记者:咨询的什么部门?

  王红光:找了街道办事处分管建设的一个副主任,就是如果父母去世了,子女办一个遗产的公证,就可以把不动产证直接办给子女,但是这一部分需要交税的。

  记者:也是要交税的?

  王红光:对,是需要交税的。和买面积一样,都是要交税的。但是这样直接办证,方便老百姓了,给老百姓提供便利了。

  对村集体来说,土地不拆净,一年仅躲迁费加损失就得3千多万。部分尾留户也是对政策没有吃透。

  律师团队介入以后,协助村委会讲解政策、处理纠纷,之后村民们自然就把协议签了,房子也交了。

  老百姓实际上还是期盼搬迁的,期盼棚改的。

  搬迁问题可以说村村类似,但又户户不同,这里是初家街道解家村,一户尾留户一直未签字,了解完情况后,王红光认为这一户村民顾虑的问题需要好好研究一下。

  原来,解家村有户村民家里的房子是前后两个院,1951年的时候是两个证,业主反映在1985年的时候还是两个证,但1991年就合并成一个证了,如果一个证他就只能享受一份奖励,但是如果是两个证他就有两个奖励,可以先选两套安置房,这里面的差异对等待搬迁的老百姓来说,确实差了不少。

  但问题出在哪里?还得找根本。经过一番探讨,团队一致认为需要将事实查清楚,一是需要了解,这种类似的情况村里还有几个。第二个就是要想办法查一查他以前的档案,查查1985年有没有档案,如果有的话看看1985年是个什么状态。

  用法治一把尺子量到底,这是搬迁工作必须的底线,也是百姓需要的态度。不远处的松岚村就遇到过一个难题,在王红光团队还未介入前,村里一直迟迟解决不了。

  村民的一套房子,按照村里留档是99平方米有余,但是他本人总说不止这个面积,但却又说不出来少在哪里。村民自己的认识和村里封存的档案完全对不上,但问题出在哪,谁也不知道,这户的搬迁问题就僵住了。

  原来由于一些历史遗留问题,村里登记的档案与村民实际的土地证数额不符,但由于此前村民一直没有拿出他的土地证,所以就差了30多个平米,王红光说这种情况属于加和错误,加和错误是应当纠正的。

  应该按照他这个图纸上所注明的面积,重新给该户村民计算面积,按照重新计算的数额给他补偿,事情理清楚了以后,该户村民很快就同意在搬迁协议上签字。

  一个小数也不能错,每个细节都要查实,这是王红光在处理搬迁问题时,一直嘱咐团队的,只有慎之又慎,才能保证公平公正和百姓权益的最大化。

  初家街道松岚村在王红光团队未进入前还有28户未签约的村民。村委会王主任告诉记者,之前一年只能拆个三户两户的,五户六户的费老劲了。

  但自从他们来了以后跟老百姓一开会,一解释,老百姓理解了。

  关键是法律介入。一个月吧,就剩两户了。

  当记者问道对这两户的搬迁是否有信心时,王主任的回答是:一点问题没有!

  用法治思维破题,让百姓心里的“盼头”真正成为生活中的“甜头”,这是搬迁工作的目标,也是王红光带领团队一直努力的方向。

  从2019年参与棚改搬迁项目以来,王红光律师团队服务的区域涉及8个市区的30多个村落,搬迁总户数约13000多户,搬迁项目的土地面积共计约6000多亩。

  王红光:搬迁变的越来越简单,越来越容易。像这个公平正义体现在每个老百姓的身上,那么通过这种快速的搬迁,减少了我们的搬迁成本,我们的城市建设也加快了速度,将来的这个城市建设,我们的城市面貌会越来越好。

  

来源:烟台广播电视台
Top